在2026财年,美国的F-35采购数量已经公布,总数为47架,其中包括美国空军采购的24架F-35A、海军购买的8架F-35C、海军陆战队采购的4架F-35C和11架垂直起降型F-35B。这一数字相比于2021财年高峰时期的96架出现了剧烈下降,甚至不足美国空军预计的维持机队更新所需的最低数量(72架)的一半。与之对比,某东方大国计划在2026年采购约150架五代机,短短一年时间内其五代机的总数就有望突破100架,展示了其在军事航空领域的迅速崛起。
F-35采购量的锐减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技术更新3”(TR-3)计划的重大软硬件升级面临严重的延误。此项升级的目的是为F-35配备更加先进的氮化镓(GaN)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填补其雷达系统与潜在对手(如中国)主流战机所使用的砷化镓(GaAs)技术之间的差距。然而,自2023年7月以来,TR-3计划的延误导致新机交付几乎停滞,大量已生产的飞机积压,无法按时交付。即便部分飞机得以交付,也只能用于训练,无法参与实战任务。这一困境直接影响了军方的采购意图,并迫使其在预算分配上作出调整。
展开剩余78%此外,F-35的硬件升级所需的稀土材料,特别是镓和钐钴磁体等,正面临极大的供应风险。作为全球镓供应的绝对主导者,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对美国获取先进材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23年实施的镓、锗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稀土材料供应。而F-35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远远超出了预期。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显示,F-35每小时的飞行成本高达4.4万美元,远高于F-16的2.7万美元。隐身涂层的维护困难、零部件供应链的不畅以及洛克希德·马丁对关键维修权限的垄断,使得F-35的战机妥善率长期处于低位(约55%,远低于80%的目标)。这些问题导致了平均维修周期长达114天,进一步加剧了成本上升和后勤保障困难,迫使军方减少采购以平衡预算,同时由于规模效应的减弱,单机成本反而更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结构性问题也是F-35采购减少的重要因素。该体系过度依赖少数几家大型防务承包商(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神、诺格等),这些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军的所有核心装备订单。由于订单量波动,这种格局催生了所谓的“潮汐式生产”模式:订单多时迅速扩展生产能力,订单减少时则大规模裁员,导致了供应链的极度不稳定以及关键技术工人的流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雷神公司在重启毒刺导弹生产线时,不得不重新聘用退休的老工人来解读数十年前的纸质图纸。此外,军工企业和政府国防部门之间的“旋转门”现象(即高层官员退役后进入军工企业,反之亦然)加剧了决策上的利益捆绑,导致了军事效能被资本利益所削弱。波音公司便是通过前代理国防部长帕特里克·沙纳汉的支持,成功推动了性能较落后的F-15EX战斗机采购,显现出资本的影响力远超过军事需求。
相较之下,中国在歼-20重型隐身战斗机的量产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根据多方开源信息的分析,歼-20的总产量在2023年已突破300架,年产量预计超过100架。得益于脉动生产线技术和供应链的优化,中国的歼-20年产量预计在2025年可达到150架左右,远远超过美国同年F-35的采购量(47架)。同时,中国海军的新型舰载隐身战斗机歼-35的研发也取得了快速进展,预计将在2025年左右投入量产。歼-35的设计定位为中型多用途隐身战斗机,主要用于与歼-20形成互补的战力搭配,并将装备于新一代航空母舰。歼-20改进型A型将配备国产涡扇-15发动机,这一系列发展标志着中国正在建立一个完整且规模庞大的隐身战斗机体系。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数量预计将达到1000架,形成强大的空中力量。
在技术性能方面,歼-20凭借更优秀的气动设计、更远的航程、更高的载弹量以及更强的超音速机动能力,已经在多个关键指标上超越了F-35。由于TR-3升级的延迟,F-35目前还无法整合新型空对空导弹,进一步削弱了其战斗力。而美国军方为了填补空白,购买了129架F-15EX四代半战斗机,实际上是将空中力量的代际升级进行了倒退。为应对这一局面,美国已经大幅增加对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项目的投入,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部署。然而,这一项目依然处于初期阶段,而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则已经进入了试飞阶段,进展迅速。
F-35项目的设计初衷之一是削弱欧洲和日本等盟友的自研能力,迫使他们依赖美国的战斗机。然而,随着F-35项目无法满足“盟友”需求,一些传统客户开始对采购F-35产生犹豫,甚至比利时等国开始探索自产关键弹药(如AIM-120导弹)的能力。欧洲在防务自主化方面的努力正在加大,已经建立了“欧洲防务供应链联盟”,并将多家美国企业排除在外,这一趋势预示着美国军工体系全球影响力的潜在削弱。
综上所述,F-35采购量的锐减及其暴露出的各类问题,正是美国军事技术霸权面临系统性挑战的缩影。这不仅仅是技术难题或成本超支的问题,更是军工复合体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体现。美国能否克服垄断导致的创新惰性、脆弱的供应链问题,并在下一代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的空中优势。而中国在第五代战斗机领域展现出的量产能力和持续技术进步,正迅速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并在亚太地区塑造新的空中力量平衡。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