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科普正成为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然而,部分“网红医生”存在伪造资质,甚至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为医疗服务和药品打广告等问题(据8月12日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治愈疑难杂症的所谓知名医生资质造假,言之凿凿的诊疗方法出自“AI”“写手”……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科普领域乱象频出,在MCN机构的定制剧本下,“三无”演员摇身一变成医生大拿,写手文案脱胎换骨为健康宝典。在这条“网红医生”的流水线中,白大褂不再代表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而是某些医院、医药公司、MCN机构引流的“广告位”,实在令人骇然。
不仅如此,这些流量“精包装”下的“网红医生”害人不浅,轻则诱导用户非理性消费、购买保健品或医疗器材,敛财牟利,重则误导诊疗方向,贻误治疗,危害百姓生命健康,严重损害了医生职业的公信力。
其实,网络医疗科普是提升全民健康意识的重要形式,网络医生的出现,把诊室带到线上,突破时间地域限制,让健康知识能惠及更多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唯流量”逐利心理作用下,一些自媒体逐渐走偏。
我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被批准发布的医疗广告不得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而对于医生的网络诊疗活动,《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医师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并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网信办、卫健委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令禁止无医疗领域从业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由此,那些无资质,却以科普之名行广告导流之实的“网红医生”,已然触法。
医生,一个应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不容三无网红“擦边”,医疗科普内容更不容信口胡诌,必须进一步规范医疗科普行为,整治弄虚作假的“网红医生”。对于网站平台来说,应进一步强化医疗科普领域博主认证材料的真实性审核和公示,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等专业资格。杜绝“三无”账号发布医疗科普内容,一旦发现,及时采取禁言、关闭账号等措施。尤其要防范无资质的账号“换马甲”重现。另一方面,对于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广告行为,更需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整治合力。要严查在账号开设橱窗、评论区置顶链接、导流至微信群等“夹带私货”的广告带货行为。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的监管,对有违规导诊、售药等不良行为的医生严肃处理。
网络不是灰色地带,医疗科普也该有底线和边界,绝不允许没有医疗资质的“冒牌医生”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只有坚持生命优先的准则,严格规范网络医疗科普行为,才能让更多权威、专业的科普内容涌现,真正服务于百姓健康。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正规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